2.一般兒童約於多大時,開始能夠用剪刀剪下紙上的正方形圖案?
A.2歲半-3歲
B.3歲半-4歲
C. 4歲半-5歲
D.5歲半-6歲
3.用神經成熟理論( neuromaturational theory)來解釋人類動作的發展時,不強調下列何者?
A.腦幹組織是最早控制動作的區域,但最後需被抑制
B.動作發展順序是沒有個別性的差異
C. 動作發展是大腦發展和環境互動的結果
D.低階層的技巧是高階層技巧的基礎
4.下列那項精細動作是在 1-2歲階段開始出現?
A.將物體從一手傳到另一手
B.用剪刀剪一條線
C. 疊二到六個1吋積木
D.將手中東西釋放
5.下列那一個年齡層的兒童最愛玩粗野的遊戲( rough-and-tumble play)?
A.1-2歲
B. 3-5歲
C.6-8歲
D.9-11歲
6.下列關於參考架構( frame of reference)的理論基礎(theoretical base)之說明,何者正確?
A.假設(hypotheses)解釋重要觀念(concepts)的意義
B. 基本原則(postulates)說明觀念(concepts)間的關係
C.觀念(concepts)就是說明基本的信念(basic beliefs)
D.假定(assumptions)是指可觀察且可測量的特別形式(specific type)之基本原則
(postulates)
7.以下何者不是兒童皮質盲常見的成因?
A.與缺氧有關的疾病
B.中樞神經系統發炎
C.休克時間過長
D. 腦部動靜脈畸形
8.下列對於以史金納( Skinner)為首的行為學派(behaviorism)之敘述,何者正確?
A. 認為環境形塑行為,且人、物種(species)及文化(culture)皆為環境的一部分
B.嘗試解釋個體的動機及想像力在新行為形成過程中所扮演之角色
C.認為「環境」並非決定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其他還包括性別及年齡差異等個人特質
D.重視探討個體學習過程中的內心歷程
9.下列那一位心理學家的理論認為個體的社會性發展是「個體與其所處的環境雙向互動的過程」,
並依「和個體之靠近程度」將社會性環境劃分成不同層次?
A.班度拉(A. Bandura)
B.吉普森(E. Gibson)
C. 布朗芬貝納爾(U. Bronfenbrenner)
D.維高斯基(Vygotsky)
10.下列對於認知治療模式( cognitive model of practice)之敘述,何者正確?
A.不是一種以職能為基礎的治療模式
B. 是一種由上而下的介入模式
C.不需發展工作特屬(task specific)之策略
D.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應先決定工作策略(task strategies)再教導個案使用